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:打造一流的文史哲通识教材

传传 言之有范 2023-04-03

今日看点

中国传媒大学不仅大力度推进艺考改革,同时着眼未来艺术类人才培养,邀请一流专家学者编写出版文史哲通识读本丛书,其中《中国历史通识读本》已经正式出版,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教授为丛书撰写了“总序”。


提高广大艺术类考生的文化素养离不开一流的文史哲通识教材编写,一流的文史哲通识教材需要一流的专家学者鼎力支持、亲身参与。中国传媒大学在先行先试大力度推进艺考改革的实践基础上,着眼未来艺术类人才培养,邀请一流专家学者编写出版文史哲通识读本丛书,其中《中国历史通识读本》已经正式出版。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教授为丛书撰写了“总序”,一起来看看!


一、缘起


近年来,全国艺术类院校招生火爆,确实发现了不少好苗子。但大家也普遍感到很多学生文化素养亟待提高,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比较肤浅,缺少深刻的内涵,有数量缺质量,有“高原”缺“高峰”。经过长时间的思考,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:一是生活阅历不够,没有积淀;二是文史哲的根基没有,或者很少;三是我们的教育也没有回应中国文化的传承问题,绳短不能汲深井,㳀水难以负大舟。



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。他强调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,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他强调,大学教育要“坚持立德树人,遵循教育规律,弘扬优良传统,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”。干什么学什么,缺什么补什么。鉴此,中国传媒大学决定先行先试,在全国启动艺术类招生考试改革。2019年艺考,我们一改以前只考语数英的情况,新增文史哲,让考生二选一。当年有约10万艺考生,竟然近一半选择了文史哲,出乎我们的预料,也在全国引起了积极的反响。


怎样才能更好地抓住文史哲艺考这个牛鼻子,切实提高广大艺术类考生的文化素养?我们决定实施通识教育发展三步走战略:一是五湖四海,聘请名师名家,打造一流的文史哲通识教材;二是组建通识教育中心,以阳明书院为依托,以融媒体为手段,用人文素养修身,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;三是以落地、落实新文科建设为目标,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本科教育的文史哲知识体系和教育体系模块。近期的任务,是对艺术类考试全面改革,从2020年起,艺术类考生必须通过文史哲的考试这一关。


二、问道


打造一流的文史哲通识教材谈何容易!为此,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,确定了 “双一流”目标:一流的作者,一流的质量。


作为一校之长,我深感责任重大。我把目光聚焦到了百年名校北京大学。2019年6月26日,我和出版社曾白凌、蔡开松等同志一起前往该校,专程拜访了文史哲方面的著名学者李中华先生、温儒敏先生、张帆先生,畅谈对新文科建设的设想,交流对文史哲通识教材的看法。


廖祥忠校长问道李中华、温儒敏、张帆等教授


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、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、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李中华先生强调,文史哲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文化知识的学习,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熏陶和传承。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中,重要的一点是要把自己放进去,思考自己该怎么做。正如《论语》中所说:“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。”通识教材的文史哲内容不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概论上。现在讲国学,核心是要解决我们内在的思想、修为和精神,这是文史哲通识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。


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、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、国家级教学名师温儒敏教授表示,中国传媒大学能够直接抓文史哲教材,考虑具体的事情,很难、也很难得,他积极支持。他认为考试是个指挥棒,这么多艺考生,如果中国传媒大学能带个头,带好这个头,寻找一种可行的模式,把基础教育、文化考试和思想教育、文化素养结合起来,可以说是功德无量。他认为一定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,带领学生通读、精读传统文化和世界经典原著。要先开设课程,让学生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走向经典阅读的提高过程。通识教材要在“通”字上下功夫、做文章,要打破专业的局限和条条框框,使文史哲成为不同学科都能融会贯通的基础知识教育。优秀的文艺人才、优秀的文艺作品必然与世界接轨和同步,所以,文史哲不仅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,也要有世界文化的精华。


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、教育部九五规划教材《中国古代简史》作者张帆教授认为,通识教材要有大历史观。要在结构和体例上有创新和突破,以时间和朝代为经线,通过概论、重大事件、重要人物等有机组成部分,使历史能够全景、重点、形象地展现出来。


教授们的讲话我非常认同,也深受感动。他们如此支持这项工作,言我所未言,见我所未见,面聆謦欬,如沐春风,我感受到了真正的大家风范,于是趁热打铁,当场邀请在座的名师名家出山,为中国传媒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站台助阵,为传媒人传道受业解惑。教授们欣然接受了邀请。


三、布局


在多方征求意见后,我们确定了丛书名:“文史哲通识读本丛书”,拟从2019年10月起陆续推出《中国历史通识读本》《中国哲学史通识读本》《中国古代文学通识读本》《中国现当代文学通识读本》等书。



接下来,我们进一步确定了如下撰稿原则:一是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,以文化人,以文育人。二是书稿内容要求全面、系统、权威。“全面”是指知识构架不要有大的缺失,重要内容不要有大的遗漏。“系统”是指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、连贯性、一致性。“权威”一是指材料的认可度高,所举案例,要么是经典性案例,要么是有典型意义的、有说服力的最新案例;二是指观点必须是权威的,被大家所公认的。不成熟的观点,或者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观点,不宜收入。三是这套书不是研究性著作,而是通识读本,所以,行文要文笔流畅,通俗易懂:少用生僻的字词句,不用过于哲理化的弯弯绕的文字:要尽量使用陈述句,用字简省,表意准确,叙述概念、原理时尤应如此,以便学生爱读易记。四是应突出新文科的特点。“新文科” 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,指进行学科重组、文理交叉,即把科学技术融入哲学、历史、文学等课程中,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。


四、希望


艺术生是文化建设的新生力量,战略储备,艺考生的文化素养,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水平,会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,会影响我们的未来。艺考的导向有问题,教材、参考书不好,会误大事、出大问题。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:“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,如果丢掉了,就割断了精神命脉。”文史哲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,根脉所系,灵魂所附,内容经过了时间的过滤,历史的淬炼,才得以一代一代传下来。作为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小组副组长,我要站在新文科建设的高度,为提升艺考生的文化素养而努力。我们甚至设想,艺考时要考文史哲,艺考生招进来后,一二年级还要系统地学习文史哲的基础知识,并加大对原著的阅读量,回望所来的未知,汲取往圣的智慧,为同学们将来的发展培元固本,强基铸魂。所以,我希望同学们真正学好这些课程,切实提高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,出口成诵,下笔成章,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:“学以益智,学以励志,学以立德,学以修身。”让包含“忠诚、自信、包容、竞先”文化基因的新中传精神广泛传播,嵌入中传人的精神家园。请同学们一定要记住:“每一个不曾阅读的日子,都是对大学的辜负。”


中传文化广场


古人说,其始也简,将毕也巨。我们先推出四种,待取得经验后,再推出《世界历史通识读本》《西方哲学史通识读本》《西方文学史通识读本》等通识教材,让学子们既守故垒,兼通中西。这些想法虽好,然孶孶汲汲,如琢如磨,奉献在您面前的这套教材成色如何,能否契合初心?说实话,我们没有把握,可谓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所以,书中如有不妥及错讹处,希望您不吝赐教,我们一定俯身倾听,及时修正,使这套通识教材日臻完善。


是为序。


文章来源:

中国传媒大学,《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:打造一流的文史哲通识教材》


END


美   编 | 赵   航


推荐阅读

毕业最后一课 | 廖祥忠:行稳致远,做一个幸福奋斗的传媒人!

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毕业致辞:行端庄之事,做大写之人

范周 | 不惑、不忧、不惧,做新时代“顶天立地”的文产人

精彩回顾 | 直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